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到底哪個比賽 才是「台灣甲子園」

【聯合報╱記者林以君】

2011.02.14 03:18 am

中華棒協祕書長林宗成也覺得,目前台灣學生棒球的比賽「實在是太多了」,全國賽一杯接一賽,續「杯」賽不完。

高中青棒99學年度上學期剛開學的9月東高杯開始,依序是金龍杯、關懷杯、全國聯賽(分軟式、鋁棒、硬式三個組別)、菁英賽、台灣杯、玉山杯、王貞治杯、謝國城杯。

下學期的玉山杯及王貞治杯、謝國城杯又都是「選拔賽」,代表著贏得該項比賽,也可以附帶贏得代表權,可以出國比賽。

棒協會依振興棒球內容,以球隊距離比賽地點的遠或近,補助交通費及住宿費,增加讓球隊放棄正常課業來比賽的誘因。這等於變相鼓勵教練帶著學生球員出外比賽;進不進教室上課,反而變成其次。

參加「全國賽」得獎才風光,教育行政人員記功嘉獎,教練可以在專任運動教練年度考核獲得加分。

專任運動教練考核辦法規定,「積極培訓選手獲特優成績,或有特殊效益」記大功,大功1支加「9分」。相對地,「有效輔導選手品格教育及生活教育,足堪表率」只有嘉獎1次,加「1分」。

棒球振興計畫要建立有榮舉感的最高級杯賽,像是日本的甲子園高校青棒賽一樣轟轟烈烈地成為全國注目焦點。

體委會與中華棒協把上月底剛結束的台灣青棒菁英大賽冠軍獎金拉高到50萬,就當成「台灣甲子園」,還不斷補助出場費及住宿費,吸引更遠的學校參賽。這與日本甲子園由基層落實棒球風氣,建立普遍性的縣市聯賽制度差別極大。

全日本5403所高校,有4028所學校成立野球部,球隊普及率接近75%。4028所高校棒球隊一整年都只在周末及國訂假日參加由49個縣市地區各自主辦的初賽、複賽,其餘時間該上課就上課。目標是一整年只有1次的「全國賽」,也就是甲子園大賽。

台灣學生球隊教練及學校有戰績壓力,政府振興棒球又把錢用來辦更多全國賽;當一心求成績的學校,遇上只要來比賽就補助出場費的主辦單位,兩相配合,學生球員就從教室被振興到球場,追逐著一個又一個的「全國賽」。

但,哪一個全國賽才是「台灣甲子園」? 誰在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